陶瓷是经过原料制备与合成、成型、烧结、后加工等工艺过程而制得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从结构上看,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物质和气孔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传统上,“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形、烧结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德国陶瓷协会:“陶瓷是化学工业或化学生产工艺的一个分支,包括陶瓷材料和器物的制造或进一步加工成陶瓷制品(元件)。陶瓷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少含30%结晶体。一般是在室温中将原料成型,通过800℃以上的高温处理,以获得这种材料的典型性质。有时也在高温下成型,甚至可经过熔化及析晶等过程。
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所以传统陶瓷可归属于硅酸盐类材料和制品。
因此,陶瓷工业可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距今约8000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村。出土的陶器主要以红陶为主,烧成温度900℃左右。
仰韶文化(彩陶双连壶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仰韶文化的陶匠,已经晓得施彩绘于陶器表面的装饰,这些图案为简化后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以及一些几何纹路。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黑陶 距今约4600-4000年)) 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出现了“黑陶”。这个时期称为“龙山文化”时期,又称“黑陶文化”。陶器形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将黑陶制品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最薄的厚度仅有0.5mm,人称“蛋壳陶”。
殷商时期(商代几何纹白陶瓿陶器向瓷器过渡 商代早期陶器(河南荥阳出土)) 殷商时代的陶器从无釉到有釉,是制陶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为从陶过渡到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釉陶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黄釉舞乐扁壶(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彩 绘 陶 甗(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釉陶逐渐发展成瓷器,无论从釉面和胎质来看,瓷器的出现无疑是釉陶的“第二次飞跃”。在浙江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最早瓷器,距今已有1700年。
在唐朝,虽然是以陶器唐三彩为代表。但是同期的湖南长沙窑也是值得重视的。长沙窑创烧的釉下彩装饰法,影响了日后的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的装饰手法。
宋代的陶瓷器,可说是中国陶瓷美学的完形期,无论是制作技术、器形美感、釉色的呈现、装饰的手法如黏贴、刻画、笔绘、化妆土等等,都到了极高的境界。除了总结以往,更开创了后世釉下装饰,釉上彩绘的先驱。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定、官、哥 、钧)。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十四世纪中期 青花“锦香亭”图罐高27.3cm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明代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也被称为“瓷都”。 (鲜红釉高足碗 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清朝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粉彩瓷 玲珑瓷 青花瓷 颜色釉瓷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一是中国,二是西亚。从目前考古材料看,世界各地大多数新石器遗址都有陶瓷出土。
它们都经历了从土陶、彩陶、黑陶或红陶,向釉陶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类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的“陶器时代”。
由于陶瓷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得即使是残件也可保留相当完整的制作时的信息。在原始彩陶上,我们可以找到清晰的先民手印。陶瓷的器形和装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礼仪制度、社会风俗、审美观念。所以说,陶瓷是使用量很大,制作手段非常丰富的工艺品,是独特的人类文化的载体。
陶艺制品反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多个层面。在原始和古典时期,相当多的陶艺制品体现了先民的信仰意识。
有古典文献记载了先民使用质朴的陶器来祭祀天地,象征自己虔诚的心意。比如:《礼记·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日,兆于南郊,就阳位也,埽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二是当时人类已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生殖崇拜是原始彩陶艺术的主要母体。
这件制品很可能与母神崇拜有关,表达了先民祈求繁衍生殖的强烈观念。而陶容器(如壶)形态上也接近孕妇隆起的腹部,陶壶上贴塑人形,更揭示了陶壶的象征性。这件《人形彩陶壶》是赋予日用器皿以神圣观念的经典作品。
陶从它产生的最初开始就兼有日用和神器的双重性能。龙凤图腾是原始先民神圣崇拜观念的产物。湖南省高庙文化遗址发现了7400年前原始人类的祭祀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与宗教祭祀、巫术有关的艺术神器。其中有一块白陶罐残片,上面戳印着似凤凰的鸟形图案,是陶作为祭祀神器的最早的考古学证据。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距今六千年左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1958年甘肃甘谷县西坪出土的一件彩陶瓶,上面描绘了一条鱼龙的形象,可以说是陶器上最早的龙纹。
陶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品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的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汉代学者郑玄注云:“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故先燔柴于坛,后设正祭于地。器用陶尊匏爵而已。” 宋人聂从义《三礼图》解释说:“陶匏是太古之器,历夏、殷、周随所损益,礼文不坠,以至于今。”就是说,陶从上古被发明以后,作为礼器的功能一直被延续下来。商周发明了青铜器,也没有废除它的礼仪功能。因为陶器朴素天成的品德象征着天地之性。 陶与礼仪制度
在青海柳湾墓地发掘的仰韶文化马厂类型墓地中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不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不同。有的墓葬陶器只有十几件,最多的一座墓葬仅陶器就有91件,绝大多是彩陶。
新时器时代晚期是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墓葬用陶体现了较大的等级和贫富差别,刻有图像文字的陶尊、陶质牛角号等象征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在大墓中出土。陶器在当时的重要性大致相当于后期的青铜器。而青铜器只有权贵们才有权作为死后的陪葬物。
龙山文化的黑陶和商代的白陶制品主要作为礼器来使用。秦汉至隋唐从陶俑到唐三彩的使用上也体现了很鲜明的礼仪制度。《唐六典》还明确规定俑类明器的尺寸,但并未被很好的执行。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厚葬之风。商周时代的墓葬用人殉葬,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俑所替带。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反映了以俑殉葬的普遍社会风气。在距今约46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家河文化的陶俑和陶塑动物。
古代社会把厚葬之风推到极致的是秦始皇。东汉葬制不太遵从传统,把人间的事物和生活场景制作成陪葬用的明器,埋进墓葬,陶瓷和画像砖成了主要的墓葬用品。墓主人生前享用的亭台楼阁、歌舞百戏、宴享庖厨、狗马珍玩以至于牛栏猪舍都有很丰富的表现。
一九七二年河南灵宝张湾三号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东汉绿釉三层陶望楼。是建筑明器,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简单做的介绍,希望能给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信息请多留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