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范文10篇

公司动态  2023-12-29  浏览次数: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是由传统陶瓷文化逐渐演化而来,因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给人以充分主观想象的创作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也吸引了很多陶瓷艺术的欣赏者。中国陶瓷艺术线世纪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陶瓷艺术中开始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受人欢迎,我国文艺创作有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不过,在数量众多的文艺创作中,质量存在不足,产生了类似快餐艺术消费和抄袭模仿外国优秀作品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作品千篇一律,这样机械化生产势必会造成质量的残缺。比如,有一部分陶瓷艺术家是在学术、工厂、研究所里进行创作,并没有什么新的创作思路,主要为生产服务而创作;其主要考虑的都是如何适应市场,适应生产规程,适应大量的推广,要降低成本。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把自己过多的主观思想强加于市场,强加于制作生产,对于企业和市场而言,固然这很重要。但长此以往,陶瓷艺术家们就很难发挥自我的创作性和个性。所以主席才着重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因此陶瓷艺术家们应该在艺术和思想上多下功夫,争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既要有很强的艺术表达性,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一定不能忽略传统陶瓷文化对创作的影响。首先现代陶瓷艺术重现和演绎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风格。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多种多样,把传统陶瓷的风格和现代的设计语言结合起来,去创作、运用其特有的符号重新演绎、产生不同的形式,既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味道,又带着新潮、豪华的感觉。总的来说就是,运用传统陶瓷文化加上现代手法来制作,如果两者得到巧妙的运用结合,必然会创作出相当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中国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传统陶瓷文化更具“个性”,它有自己所独有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有自己特有的语言,但可惜的是目前这种现代陶瓷艺术的优秀作品并不是很多。

  总有人一听到“传统”就很反感,认为传统的东西是古旧的,是过时的,认为传统就是老土和旧思想的意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如果让舍弃传统、推倒重来的风气继续持续下去,恐怕中国陶瓷艺术界的特色作品就会越来越少。其次是现代陶瓷艺术在传统工艺技法传承中赋以创新思想。古代思想家庄子曾经阐述过“技”与“道”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是含有“技”的因素的,也可以说“技”是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自己只有想法是不足够的,必须要通过娴熟的技艺才能表达出来,不只要熟练的驾驭材质、制作过程和烧成温度的选择和控制,还要具有不错的现代造型能力,只有掌握了以上两种“技”才能发挥材质、工艺流程、烧成的特殊作用,表达出自己的意识想法,现代陶瓷艺术这一特殊的个性语言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工艺技法的传承,应该把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法提炼出来,再加上现代工艺的特点,二者相结合创作出新的工艺技法,并不是要抄袭传统的手工艺技法。

  古代心灵手巧的陶工们,在数千年的创造、制造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深厚的专业技能,形成了像拉坯、利坯、印坯、刻坯、画坯、施釉这一套完整、有效、独特的制陶传统工艺技法,这些工艺技法在现代陶瓷艺术家们的创作中都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目前,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传统手工艺则慢慢地越来越少。传统手工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艺术文化含量高,它具有艺术性,更具人情味,是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

  瓷艺术中的运用和体现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深厚传承,传统陶瓷造型线条变化丰富、自在无拘无束,犹如中国画的线条,着重强调在自然韵味的表现,追求高于情感的自然美,不用纯理性的任何形式,实际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一种重感情而不重理性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上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国传统陶瓷文化通常会有一种和谐、平稳的感觉。若与国外陶瓷作品相比较,许多国外古代和近代的陶瓷造型,给人的直接感觉是单纯、富有理性的表现。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则表达出含蓄、富有情感、细腻、丰富的表现,它的造型都是以对称、平稳的方式表现出来,静态美是它的基调,把含蓄的自然韵味融汇其中,使之更具有艺术特点。现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现代陶瓷艺术处在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最后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在世界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一方面,物质、文化的全球化价值导致的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不断丰富多样。科技、文化和各种艺术风格的传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猛烈冲击,艺术家们也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其创作和手法也受到不同影响。虽然文化与跨文化的问题是世界的必然,这趋势不可阻挡,但也没有必要阻挡。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制作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创意,尤其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使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可以实时通讯以及创意共享,这使现代陶瓷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文化的并存和多元化在艺术领域是常态,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作为前沿艺术自然也避免不了,所以这就需要用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总的精神内涵充实现代陶瓷艺术,使它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要保留住本土的核心精神文化;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使得现代陶瓷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陶瓷艺术家们应该正确对待传统陶瓷艺术,重新去挖掘传统陶瓷文化,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思考,吸收其特点,再创造,把传统陶瓷文化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延续和发展下去。

  (1)优越的地理环境。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年平均温度22.3℃,月平均温度为保持在16℃~19℃之间。陶瓷公共艺术在广东的发展避免了陶瓷因为温度太低发生冻裂的情况。此外,广东省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陶瓷原矿材料,为广东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深厚的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背景。陶瓷公共艺术在广东的起源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广东多元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庞大陶瓷产业背景。无论是陶瓷艺术还是陶瓷产业都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最为盛名的当属石湾的陶塑、潮州的瓷塑及广州的广彩瓷。除此之外,广东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庞大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佛山自1983年引进新的陶瓷生产设备后就在现代陶瓷生产领域不断创新,在全国卫浴领域位居前茅。而潮州枫溪陶瓷产业主要以生产出口日用瓷,其陶瓷产量久居全国前列,2004年被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

  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的方式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陶瓷公共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介入空间的方式也更多样化,总结广东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的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以室内软装工程的方式介入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开放区等多个层次较为全面的发展。各项事业迎来的发展的大好机会,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介入室内软装工程的方式为广东陶瓷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成为广东陶瓷公共艺术进入公共空间中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在这种方式中,艺术家充当乙方,工程承包者为甲方,甲乙双方经过协商之后甲方委托乙方为特定的空间或者环境进行设计和建设,一般来讲这种只涉及甲乙双方的合作方式下的作品可实施性较高,整个流程下来效率较高,方便操作。(2)以创意园改造的方式介入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从国家到省、市各级逐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各方面追求可持续发展,一些旧的被遗弃的工业园区重新受到了重视,各地区纷纷开始了创意园区的改造和建设热潮,以创意园区的改造为切入点也因此成为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建设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广东,以佛山石湾南风古灶园区和广东紫泥堂园区改造为例,为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提供了条件。(3)以陶瓷公共艺术活动的方式介入空间。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对外开放,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在21世纪以互联网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广东,一些地方性的艺术文化交流也逐渐地频繁起来,包括跨国性的一些艺术展览、工作坊活动、竞赛等。这些艺术活动中不乏以陶瓷公共艺术为创作方向,对广东陶瓷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在广东省内举办过多个陶瓷公共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如1999年12月举办的“99石湾当代华人陶艺家‘千年之烧’”、2002年由葛姆雷策划举办的《亚洲土地》公共艺术项目、2008年“百万梦想砖”大型行为艺术装置策划以及“南风古灶2009国际陶艺工作营”“2012年、2014年、2016年、2017年的中日韩国际柴烧工作营”等。工作营带来的是各种思想与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和碰撞,是公共艺术以环境为基础一种更为开放式的创作,与城市环境,城市市民有较强的互动和交流。

  改革开放以后,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广东现代陶艺出现了从萌芽到发展过程,陶瓷创作经历了从注重实用性到注重艺术情感表达的转变,出现了陶艺作品在户外公共空间展示的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陶瓷壁画、陶瓷雕塑、陶瓷装置等多种表现方式的陶瓷公共艺术局面。(1)陶瓷壁画。陶瓷壁画是陶瓷材料介入城市空间装饰中较为普遍的表现形式,随着创作观念的改变,艺术形式与创作手法上也相应地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广东陶瓷公共艺术中壁画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是以瓷板画为表达的方式,第二类是以陶艺创作为表达的方式,第三类则是借用科技的手段为表达方式,开始引用陶瓷丝网印技术。(2)大型陶瓷雕塑。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艺术家在创作中将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探索放在了首要位置,一些雕塑艺术家将陶瓷材料运用到户外创作中,在广东,城市陶瓷雕塑按创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3种:第一种是先以水泥或者玻璃钢浇筑雕塑,再以陶瓷马赛克的方式将瓷片贴附于雕塑的表面,这种创作方式在国内陶瓷公共雕塑的创作中较为常用,具有较强的表现性,适用于较大型的户外陶瓷雕塑作品创作。第二种方式是一体式烧成,也就是说整件雕塑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采用纯手工或者借助模具一次性成型,这种方式要求对陶瓷的窑炉设备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烧制体量较大的陶瓷雕塑作品。第三种方式是陶瓷雕塑分段烧成的方式,可以理解为将一件完整的陶瓷雕塑分解为多个小块进行制作和烧制,一方面避免了大件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开裂的状况,另一方面解决了烧制大件需要大窑炉的问题。这个创作方式的出现,成功地避开了陶瓷在之前所遇到的种种难题,如不易烧成、安装困难、体量做不大等问题,大大的延展了陶瓷介入共件的可能性。(3)陶瓷装置。陶瓷被引用到装置艺术中源于马歇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观念。杜尚所坚持的反传统美学和反传统艺术创作的方式对之后的艺术家及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大地拓宽了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对新材料的运用,在他之后,陶瓷材料开始运用到装置艺术中。在美国和日本也开始出现陶瓷装置艺术。

  (1)存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下从事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和创作的人群中大都是城市管理部门下设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较少有接受过系统美学教育的经验,在看待艺术创作及进行艺术方案的选择方面往往不够全面,存在认识与观念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广东陶瓷公共艺术中大部分的作品虽然在创作手法,材料特点的呈现方面具有相当的创新感和能够产生强烈的装饰作用,吸引公众的目光,但互动性不足。第三个问题是缺少专门从事陶瓷公共艺术策划监督、管理的机构。(2)解决的对策。鉴于文化推广和从业人员的问题,首先从加强陶瓷文化普及力度及陶瓷公共艺术从业人员的培养去逐步完善和解决广东陶瓷共艺术发展不平衡及作品创作中存在不足的问题。然后完善公共艺术建设机制,可以通过由国家相关部门、协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例如,可以成立广东省公共艺术建设管理职能部门,并在各城市设立分管处,对该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过程严格把控,落实权责关系,以确保公共艺术作品建成后的管理工作。

  [5]余小荔,李琳茜.公共艺术的视觉创新———将陶瓷文化引入3D地画的奇妙构思[J].中国陶瓷,2015,51(11):92-95.

  [6]周武.学院陶瓷艺术———记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学生毕业作品展[J].中国陶艺家,2012(2):32-43.

  [7]魏传涛,刘柠瑜.浅谈陶瓷材料介入公共艺术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3):45.

  [8]刘成章.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罗伯特亨利在《艺术精神》的序中说:“博物馆里收藏的艺术作品,无法造就艺术之国。但是,有艺术精神存在之处,就会出现珍贵之作供博物馆典藏。更棒的是,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艺术让人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这一切都是值得人们探究的美好事物。”笔者从这段线、怎样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收藏的?2、怎样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3、怎样的艺术创作状态是最好的?其实,这几个问题是我思考已久的,它在我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只是苦于不能提炼出精准的语言来表述,罗伯特亨利先生精准地为我作了回答。

  1、怎样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收藏的呢?罗伯特亨利说“有艺术精神存在之处”的艺术作品是珍贵的。这一思想与我们国画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因为中国画追求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中国人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常常将自己从自然物象中品味出来的特别品格与人们认为人类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相关联,将其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文学作品、书画作品等),以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国人酷爱梅、兰、竹、菊,尊之为“四君子”:于梅,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在画作《墨梅》中赞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之品格引导人们树傲骨,不同流。于兰,《孔子家语在厄》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以兰之品格引导人们立世需守节。于竹,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作《竹石图》中赞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之品格引导人们面对挫败不屈服。于菊,魏晋文士钟会(司马昭的谋士)在《菊花赋》中赞之:“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菊》中写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以菊之品格引导人们不争世,守贞操。“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表现最多的素材之一,文人士大夫们借之表达自己的情志,引导世人培养优秀品格。大自然里的梅、兰、竹、菊以其独特的品格教会人类怎样面对现实,文人画里的“四君子”以其极具正能量的“艺术精神”鼓励人们做最好的自己。亦因此,人们喜与梅、兰、竹、菊为伴,将其培栽于房前房后,日日品赏;亦因此,人们还喜以“四君子”图为伴,将其悬挂于堂前室内,时时品读。“四君子”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崇高的,“四君子”图在中国人的心里是珍贵的。

  2、怎样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呢?罗伯特亨利说:“让人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这与国画的创作主旨也是一致的。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对于人物画,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人物画的“教化”作用,让中国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对于山水画,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山水画以“借景抒情”“借景抒怀”的表现形式,引导人们感悟人生哲理,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对于花鸟画,人人皆知,其核心是“以物寓意”“托物言志”。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无一不在引导人们“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因此,参与创作中国画的人们的一生都是有价值的。

  3、怎样的创作状态是最佳的呢?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的创作状态是最佳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先辈早给了答案: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天趣》中答之:“人能以画寓意。明窗净几,描写景物,名花折枝,想其态度绰约,枝叶宛转,向日舒笑,迎风欹斜,含烟弄雨,初开残落。布置笔端,不觉妙合天趣,自是一乐;”宋代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答之:“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结合自己的从艺经历,再读自己的创作状态和感悟。笔者是一位瓷画创作者,即用彩绘技法在瓷器上绘画。彩绘,是陶瓷艺术的一种装饰形式。彩绘艺人从起初只会在瓷上简约地装饰一些纹饰,到最终可以在瓷上描绘精美的图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改革——创新——精益求精,让瓷富有了极高的“艺术精神”,无论是技艺,还是内涵。创作瓷画最能令人“自是一乐”的是“布置笔端,不觉妙合天趣”。我创作最多的是传统文人画,但并不是完全承袭,而是以当代人的视角去理解传统文人画,诠释当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我喜欢看文人雅士的故事,喜欢读古代诗词,因为它们常常带我进入精神愉悦的状态,常常在我眼前浮现赏心悦目的景象。我很喜欢明四家(亦为吴门四家),因为他们都才学广博。明四家里我研究最多的是沈周,因为沈周非常享受生活,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一直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更因为沈周有《庐山高图》。《庐山高图》是沈周在四十一岁时,为贺老师陈宽(醒庵)七十寿,凭借想象而作的。我好奇沈周为老师贺寿为什么要选择庐山入画,他没有到过庐山却凭想象将庐山表现得如此精彩。原来,陈宽是江西人,江西有庐山,而庐山是文人雅士们所向往的名山,沈周要以老师家乡的名山,来比喻老师有广博的学问和崇高的道德,所以,他选择了“庐山高”这个主题,以之表达对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敬意。没有到过庐山,却能把庐山表现得如此精彩,令我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于是,我也兴笔创作了一幅表达对沈周敬仰之情的瓷板画《山水清音》。此作品将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示远山,下半部分绘近景:远山入云,飞瀑万丈;近景一桥跨壑,流水潺潺。桥的两端,一是坐于山头亭间观景的高士,一是携杖急步上桥奔亭的儒者。想象能拜谒我崇敬的沈周先生的场景,好爽……,快意无穷。沈周的《庐山高图》激发了笔者深入庐山感悟山水、感悟生活的念头,于是,我邀约好友一起造访庐山。在与庐山亲密接触的那些日子里,令我受益匪浅:观真山真水,感其态其形;听音,悟人间百态。深入现实生活,令我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感悟,也让我对沈周的《庐山高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对庐山瀑布情有独钟,常常以之入画。因为心里有,所以创作时多为一蹴而就,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意境营造,都是从心底油然而生。我曾在镶器上创作了一幅庐山瀑布图,朋友们都认为很有气势、很美。可我每每端详都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反复琢磨终于找到答案,是意犹未尽,而这种意是用物象无法说尽的,于是我想到了前辈的办法——意之未尽,题跋述之,在画中的留白处题写了唐徐凝《庐山瀑布》的诗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诗画相融尽我意,畅快……喜欢陶瓷艺术的都知道,瓷画的构思布局与瓷器的器型天然合成,融为一体才是最佳的,因此,瓷画艺人要想出佳作,先得读透所有的瓷器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内涵,并且将它们存入自己的脑海,胸有成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的时候,脑海里会立刻想起怎样的意境能赋于怎样的瓷器之上,怎样的瓷器能完美表达你的艺术精神。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陶瓷艺术是中国人在对美的追求上的重要体现,贯穿整个历史进程,并在各个时期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典型特征与艺术气息。从古至今,她一直在艺术的大舞台之上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意识在不断改变。传统的陶瓷艺术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一个全新概念现代陶瓷艺术应时而生。现代陶瓷艺术在展示自身艺术特征与审美的同时还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面对如此崭新的艺术形态,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撑。我们从现代生活方式切入进行研究剖析,着手陶瓷艺术的自身,在设计思维、意识形态、造型装饰、材料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一方面源于生活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受情感与审美的支配,它是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表达。在信息技术引领的时代,面对陶瓷艺术,消费需求已由原来的物质需求转向了精神层面,已不再是人们生活刚需的器皿,更多的是体现时代文化的有机载体、赋予时代内涵的艺术化产品。因此,在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创新思维就成了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主题,也是其最凸显的生命力所在。思维创新需要我们解析现代生活本质,在深层次的体验感知基础上对现代生活进行大胆创新性的感悟。不能简简单单的只停留在外部形式上创新,那种临摹照搬传统的做法是消极落后的设计意识,终将被淘汰。设计师要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不断提高艺术表达能力,在创作时应更多的使陶瓷艺术品体现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融入作品,真正做到立足设计思维创新的同时探索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除外在表现之外还应对蕴意、风格、工艺材料等进行创新,改革创新百花齐放的设计意识是首选。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为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人们观念不再局限于某一种,也不再有单一的衡量标准,多样化个性化成为主导趋势。面对如此现状一切设计都应该以现代生活为前提出发点,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倾斜,力求做到和谐共鸣,与现代人的审美变化与生活方式相吻合。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在创新路上不要一味地追新求变,表现个性迎合多样,而把传统的文化与精髓抛之脑后,那便又流于形式毫无意义。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创新是亘古不变的追求,要想走在世界的前列就要一方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创新创造出中国独有韵味的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作品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陶瓷艺术是土与水火交融淬炼的艺术;是设计、绘画、工艺釉色有机结合的艺术;是形式美与艺术美完美呈现的艺术。一件成功的陶瓷艺术作品必须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便是作品最深层次被挖掘出来的意蕴。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陶瓷艺术精髓所在即为意蕴。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发展的必要需求。作为艺术品的现代陶瓷作品,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得到更多人青睐的是那些意蕴深厚的陶瓷作品,它们艺术形象栩栩如生,风景山水磅礴无限,人物动物逼真灵动,除了外在形式展现出设计者的深厚功力外,陶瓷作品本身的意蕴也被有机传神的表达了出来。意蕴在对现代陶瓷作品的外观设计上展示现代生活元素,从而表达出创作者的设计心理,也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二是现代审美意识发展进步的需要所在。现代人对陶瓷艺术的需求已不再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层面上,精神境界的提高、审美需求的变化使之对现代陶瓷艺术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人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更青睐于具备意蕴色彩的现代陶瓷作品。概而总述以上两大原因,现代陶瓷艺术的灵魂即意蕴需得到开天辟地的重视与发展创新。利用精髓灵魂透析出现代生活方式、提升现代陶艺意蕴美感是当下极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现代陶瓷艺术设计者应该在传统意蕴美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出新的内涵,必须注重当代审美、精神需求、文化内涵通过艺术表现感染人们获得美的深层享受。

  陶瓷艺术依存于空间而产生,主要依靠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来感受它的美,这种艺术被称作造型艺术。在它有形的艺术世界中,作品的形象往往是其显著的特征,而这一显著特征的美首先表现为造型美。[1]由此可见,造型是陶瓷艺术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它是一切外在形态美的结构样式,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本质。在本质创新方面,现代陶瓷艺术还能打开创新改造的局面,现今所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往往在造型上均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没有独特性与新颖性。现代陶瓷艺术设计者应该积极了解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意识,从现代生活方式出发再根据以上综合信息进行大胆的创作与设计。本质创新这条路上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若一味的追新而摒弃传统必然将昙花一现,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不仅要造型创新还可以汲取传统陶瓷艺术之精华进行自身升华。在这个产品琳琅满目、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在实用美观的基础上,最能够唤起人们久违亲切感的都是那些承载着满满历史记忆的设计。例如传统陶瓷葫芦造型再创新再设计,比较上面两张图片,我们不难发现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重构传统的造型,既不失传统内涵福禄寓意又加以现代诠释,此设计方式改变并创新传统陶瓷造型,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溯源。我国的陶瓷历史辉煌,造型资源丰富,我们要利用这力量这智慧,根据时代风向标探索创新,在满足原有实用基础对器物造型进行深度解构美化处理。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在传统之上创新违反了传统,在创新之上禀袭传统会缺失生命力。但是真正的创新与创造不是完全否定传统重新再来,而是应该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寻求现代陶瓷艺术的有机发展与创新。

  陶瓷艺术的风格特征是通过装饰图案的丰富变化、色彩的调和对比与表现技法的形式美来体现的。换句话说,风格特征是历史文化的标本,装饰图案文化历程史诗。现代艺术风尚不断演变,陶瓷艺术作品虽然成果显著,但在装饰图案上存在缺乏创新的不足。传统风格装饰已为现代陶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作者应在表现现代生活方式时要结合现代工艺技法运用不同的色彩、塑造不同的造型等手法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作品。虽然现代陶瓷艺术已经开拓出一条发展之路,从艺术的本身出发,在设计思维、装饰造型等方面切入创新,同时利用现代创作元素体现当代审美意识变化的基本手段也初有成效,但是我们不能浅尝辄止,停止挖掘创新的脚步。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扬创新品质,设计出当代消费者喜爱的作品,开拓更多进步的空间。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装饰图案更大的意义在于对现代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等综合作用的理解与认识的表达。追求多元化追求个性化的情感表达,要充分考虑多方因素,让更多种的艺术元素交叉渗透,形成相互交融的创意面貌,创造出符合当代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质,常年风化后经过打磨粉碎制作成泥料后利用成型与烧制工艺技术使原始材料变成各类制品。无论是从最为粗糙吸水率低的陶器还是质地细腻精美绝伦的瓷器都在它的范畴之内。如果说陶瓷的发展史是艺术的完美历程,那么更加准确的定义应为陶瓷材料的发展史。陶瓷历史上有无数次的材料创新,从原始社会先民在劳作中无意中发现泥土炙烧之后会变坚硬后便开始了制陶技艺,再到商时期人们开始用高岭土来制作白陶,窑烧可达千度以上,从此商代的白陶成为原始瓷器出现的夯实有利的基础。后又经历西周春秋战国之乱世,一步一步发展到汉代,一个从稚嫩不成熟逐步走上成熟的过程,见证唐宋元明清的美轮美奂、登峰造极的千年历程,每一阶段都走得稳健扎实。如今,新的材料仍在不断的研发中,力求使陶瓷产品更加的多样化,塑料、金属、木材、珠宝、岩石、纤维、玻璃等等材料均被广泛运用到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寻求更大的突破。材料是陶瓷艺术设计的基本元素之一,不同的材料可彰显不同的材质美,更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艺术表达语言。好的材料可以给设计师带来创意,新的材料也会更大程度的激发设计灵感。设计者应熟知材料的特性,利用不同色泽与质地,充分发挥其独有性质,更好地运用创新。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不仅要从陶瓷材料本身的特性着手创新,也要寻找与之相结合的新兴材料融入其中,以达到肌理美、材质美的和谐艺术效果。

  现代陶艺就其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一门工艺。有句古话说“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这并不是信口拈来,恰恰反映出陶瓷工艺技法少则几十多则成百的精细繁复程度。在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各项工艺已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科学技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要大胆尝试,在每一项技法方面做文章入创新。在继承传统的手捏、绘制、雕刻、剔花、镶嵌、印花、贴花、镂空、釉饰等装饰技法的同时,成型、施釉、烧制等工艺方法上也可交融贯通,提高它的审美效果与艺术表现张力。新技术新工艺的时代,我们还要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捕捉创作灵感、剖析呈现效果,为创新设计之路注入立体形象的技术支撑。

  艺术以积累的方式不断延续着,创新以多样的形式不断探索着。创新是现代陶瓷艺术的永恒主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从思维、意蕴、本质、风格、美感与表现中突破探索发掘,综合各项设计元素继而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作品,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崛起之路,值得我们去深思学习。

  [4]何超,苏曼宁.浅析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7(07):83.

  [6]包义,陈婧.论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陶瓷工艺的创新[J].景德镇陶瓷,2017(03):43-44.

  [7]赵转,于帆.陶瓷设计中材料与工艺的实验性创新[J].设计,2017,30(9):104-105.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来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1.1政府引导资金投入。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宏伟规划。为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景德镇市编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截至2014年,景德镇已建成19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国家3个、省6个、市级6个),创意产业5000余个。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已达60余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37.1%。在景德镇高新区,一批大型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集群,企业如哈哈尼、景东、古镇、诚德轩的主要聚集地;在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的成立形成了陶瓷艺术家创意工作室的代表,聚集在陶瓷科技园,新都民营陶瓷花园代表陶瓷文化和创意产业聚集区。1.2建立担保机制。2012年,市政府安排资金用于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资金规模。同年,景德镇市县政府共保证50家中小型陶瓷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63%。2013年,珠山区政府成立中小型陶瓷文化珠山区信用担保中心。2014年,正式成立了景德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平台。1.3搭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金融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为一体,升级为具有投资属性的综合文化创业服务机构。2014年,景德镇启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景德镇邮政储蓄银行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基础,全职客户经理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服务咨询服务。一方面,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如融资支持证券、经纪、信用评级、税务、法律顾问、管理咨询,陶瓷生产和研究机构等机构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景德镇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大量中小型陶瓷文化创业投资和融资服务的启动和运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4银企合作。2012年,由中国工商银行设立的陶瓷发展基金,第一期资金已经到位并已开始运作,截至2015年12月,预计将资助规模达到10亿元。景德镇许多陶瓷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直接融资能力相对较差,政府正积极带头,银行和企业的专业参与,社会资本进入公私合营模式,引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品和财务管理、上市交易、O2O等渠道,重点关注“瓷金融”。

  2.1政府投入的催化剂效应尚未充分显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自90年代以来,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日益增长,但与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比,仍然有所不足。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采取项目补贴的形式,企业使用后期奖励机制的良好经济回报,这些企业资本运作环境相对宽松。政府还将增加对企业投资的银行贷款,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虽然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它已经引入了一些法规和措施,与这些企业相比,投资仍然相对较小。政府政策对陶瓷文化和创意产业融资能力影响深远。银行因陶瓷文化和创意企业规模小、风险大,不想为政府提供资金。所以,政府要应从宏观形式入手,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投资和融资环境,提供一些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2.2投融资信用环境不对等。除政府外,虽然以投资和融资双方为主要市场,以自己的业务、自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原则,但发展的基本概念非常不同。商业银行以其稳定经营而闻名。在业务发展中坚持“安全,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三管齐下的标准,要求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透明信息和相应的信用支持,而文化创意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其中许多是在种子期,启动期和成长期,再加上企业的家族、合作性质、高操作风险、可持续性弱,无法实现其获得银行融资所需的标准。

  首先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其次就是为了使生产者取得更大利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设计者在对陶瓷酒瓶进行装饰设计时,最重点的就是如何设计使白酒能畅销。这是设计装饰的目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陶瓷酒瓶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起到了激发灵感的作用。在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互相接轨的趋势下,各种思想意识主流都涌入了经济开放的中国。这就要求陶瓷的装饰不仅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欣赏效果,展现酒文化的意蕴,同时要体现一定的经济价值,只有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才能适合现代市场及消费者的要求。陶瓷酒瓶的装饰由于受到功用目的和消费市场的制约,所以在选择题材上要充分考虑,不可随心所欲,应表现积极向上、健康美好、吉祥如意、寓意深刻的内容。让人感到愉悦,使人得以修心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现代生活,要求酒瓶在生活、实用、通俗和商业的基础上展现其价值。总之,陶瓷酒瓶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要做到经济、实用、美观。

  由于酒属于大规模生产消费品,因此也决定了酒瓶也要能够实现大批量工业化生产。陶瓷酒瓶的工业化生产流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具翻模一次成型,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过程也较为简便,但仅适用于造型及装饰较简单的酒瓶:另一类是通过将酒瓶的不同部位进行结构化拆解,而后将拆解的部件同步进行工业化流水线作业,最后将各部件的坯粘连起来,并针对不同部位进行单独施釉。这种方法做工精细、个性化定制程度高,被广泛地运用于造型及装饰较复杂的陶瓷酒瓶,但生产效率相对于一次成型酒瓶而言比较低。陶瓷酒瓶的装饰技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色釉、彩绘、雕刻、贴花纸等多种手法,现在多数装饰为了达到效果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装饰手法相结合。这样多种装饰技法结合的装饰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体现酒瓶的美感,但是很多过于复杂的装饰工艺不利于批量生产,这样就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相对来说造价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又不利于生产者,成本的提高必然会造成成品价格的提升。但从市场调查来看中等价位的酒更容易被消费者广泛接受,所以在运用各种技法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它的销售情况,尽量减少成本的造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被人们青睐,赢得市场。同时,除了设计上要达到一定档次的审美标准,也要考虑到生产者的利益,尽量降低成本,才能提高陶瓷酒瓶在白酒行业的接受度。

  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情趣在不断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现在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充裕,同时也要求精神上的满足。陶瓷酒瓶既是大规模工业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它又是工艺品,具有欣赏价值。既然具有欣赏价值,就可以考虑兼顾酒瓶的可回收利用性,这里的回收利用并非当作废品回收,而是可以当做艺术品摆放在家中陈列;抑或作为某种盛装其它液体的容器体现功能性。或许有人要说,普通的瓶子也可以体现出这种功能性。但实际上,人们对可回收产品的利用是有选择的,怎样体现酒瓶的可回收性,也成为陶瓷酒瓶设计师们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命题。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将其与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能够将传统绘画艺术的时代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在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不断创新陶瓷工艺的表现形式,陶瓷工艺在融合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也融入了时代特点,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唐代以前,所谓纯粹的绘画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至宋元时期,随着绘画材料的丰富、文人的积极参与,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绘画大多是运用毛笔、水墨配合颜料和宣纸来进行创作,而且在传统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人们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将传统绘画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传统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将传统绘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白描画和水墨画等。除此之外,人们在创作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画作不同的表现内容,将中国画分为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等。传统绘画在内容表现方面相当丰富,同时绘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例如,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重视书画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期,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其装饰题材以折枝花为主。宋瓷上的牡丹花纹构图严谨、姿态生动、变化适度、造型优美,创作了“喜相逢”的图案构成形式,别具风采。元代青花瓷器色彩单一、简洁。明代瓷器上的绘画则是当时装饰艺术的最高点。中国传统绘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了不同的绘画特点,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再加上受到当时宗教和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绘画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陶瓷工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化史上,陶瓷工艺的发展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和历史悠久的佛山等古城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描绘了美妙的一笔。宋朝,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陶瓷等日用品贸易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国外上流社会均以使用中国陶瓷作为身份的象征,此时中国陶瓷成为贵重的日用品,因此我国当时陶瓷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提高了陶瓷的流通数量。随着国内外对陶瓷需求的不断增加,陶瓷工艺开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从我国目前发掘出的文物来看,宋朝陶瓷工艺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宋元明时期,中国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流向海外。陶瓷业的发展与陶瓷工艺息息相关,在陶瓷工艺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绘画艺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的传统文化与哲学观念,代表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在传统绘画的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微观察,并且能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借景抒情,因此在创作山水画、花鸟画的过程中,创作者应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通过托物言志的绘画表达方式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凸显出来。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上,宫廷贵族注重精致的工笔描摹,文人士大夫更加注重写意。反映在瓷器装饰上也是如此,所以产生了官窑和民间瓷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官窑和民间瓷在装饰题材方面千差万别,从而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不同的需求。陶瓷装饰与传统绘画艺术的结合,使得陶瓷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陶瓷艺术在表达方面更具独特魅力,其能传达某种教化作用或陶冶情操,将我国独特的艺术文化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准确地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标准。对于陶瓷工艺而言,融入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展现陶瓷工艺的时代感,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突出陶瓷自身的特色。我国陶瓷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陶瓷制品。在艺术鉴赏方面,陶瓷制品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陶瓷工艺中融入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不仅能推动陶瓷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我国历史来看,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与陶瓷息息相关。从各地区出土的各个时代的陶瓷制品可以看出,很多都装饰着精美的绘画,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绘画艺术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说明陶瓷不再仅仅是日常使用的器具。除此之外,陶瓷制品也见证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所以,陶瓷创作者应该掌握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并且运用在陶瓷创作当中,这样才能够使创作出来的陶瓷作品更具时代魅力,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陶瓷业的发展。要想更好地将传统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融合到一起,就应该仔细观察传统绘画的塑造手段和表现手法,并且结合当代的绘画表现形式,灵活运用于陶瓷装饰中。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也会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继续发展下去。但是,在我国陶瓷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陶瓷创作者也应该融入现代文化,不断创新,笔墨当随时代,工艺美术也一样,要有时代特征。陶瓷在当今社会的用途不仅只是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同时陶瓷涵盖的观念也不只是传统的实用和美观,更重要的是将传统绘画艺术与陶瓷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载体。现代陶艺的作用除了能够扩大传统的艺术属性之外,同时也能使陶瓷工艺在审美领域发挥作用,从而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创新了我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很多外销瓷就融合了东西方的绘画表现手法。19世纪,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等地区,汇聚了大批画家。20世纪初,景德镇陶瓷工艺也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陶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陶瓷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体现。陶瓷工艺的传承象征着我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陶瓷文化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为了能够将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融入陶瓷工艺中,陶瓷创作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使陶瓷作品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对情感和审美的追求。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与陶瓷设计完美结合,使陶瓷工艺既具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又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一件优秀的陶瓷作品,能让使用者获得情感的愉悦,能提升环境空间的美感和档次,因此陶瓷在人们品味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绘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将白描技法合理地应用在古彩线描中,再加以装饰,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透露出古朴典雅之感。20世纪50年代,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和技巧乃至装饰方面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陶瓷绘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绘画的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了现代手法,将粉彩与古彩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在将陶瓷工艺和传统绘画艺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工艺要求和艺术的最佳体现。在陶瓷创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和利用具有自然美感的材料,并且要将材料当中的美感保留下来,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通过陶瓷向人们传达其真正的魅力。在陶瓷工艺中融入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手法,可以将传统绘画自然的特点表现出来,将自然中的美和艺术与陶瓷本身的质感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而且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传统绘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绘制青花的手法与传统绘画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很多陶瓷创作者在陶瓷装饰中绘制青花时,都会受到传统绘画的影响,同时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传统绘画最为贴切的一种展现形式,受传统绘画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青花是创作者情感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将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也可以促进传统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陶瓷工艺中融入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也可以提升陶瓷作品的美感,从而使传统绘画的影响力借助陶瓷的流通得到显著的提高。在陶瓷创作过程中,为了展现出传统绘画的意蕴,陶瓷创作者应该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掌握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传统绘画艺术和陶瓷工艺融合的方式,使陶瓷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黄小华,王景艳.中国传统绘画对陶瓷工艺美术的影响初探[J].天工,2021(1):44-45.

  [2]包园.传统工艺与陶瓷绘画技法创新[J].景德镇陶瓷,2019(3):12-13.

  [3]史志云.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分析:以陶瓷工艺美术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7(9):131-132.

  [4]陈金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陶瓷工艺美术的影响思考[J].明日风尚,2016(8):1.

  但是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这些被人怀疑其价值甚至最后被抛弃的东西究竟是不是艺术?其实在真正的画家眼里,艺术和非艺术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所谓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是假艺术的危机,甚至只是广告和画廊的危机。”这位画家明确指出,这些所谓的艺术,实际上是假艺术,非艺术。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鹅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一个艺术家,如果拿来了一堆垃圾,他说,这是好艺术、新艺术,只有审美能力低下、僵化守旧的人才看不见。于是人们说,那是多么美妙的艺术啊!我想说,这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创新不是搞所谓的观念艺术,不是把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放在射灯下就叫艺术。这是艺术家应该掌握平衡的地方,怎么在既不拘泥于传统的同时又不误入超前的观念艺术的歧途。这种现象在陶瓷艺术领域也屡见不鲜。现如今,形形的艺术陶瓷充斥着陶瓷市场,种类繁多,每个艺术家的风格也迥然不同,而这都被统称为当代艺术陶瓷。当代艺术陶瓷融合了许多中国的艺术元素,反映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作为一种艺术结晶,它时尚、前卫,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符号。但对于相对传统的作品有精华同时也有糟粕,我们不可能全盘吸收或否定,但越来越多的题材陈旧,技法落后的作品尽管带有大师头衔,却被湮没在茫茫市场中。当然,一些所谓的观念性的作品也是得不到市场认可的,非艺术和皇帝的新衣都是忽悠不了懂行的买家的。艺术的创新已成为艺术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因为人们都强烈地认识到,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件没有创意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是不值得收藏的。市场是残酷的,绝大多数收藏者是理智且具有预见性的,他们在考察艺术家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在考察能否在艺术史上占有地位。藏家需要的是艺术含量高、绘画技法新颖、文化内涵深厚、个人风格独特、陶瓷装饰语言丰富,并且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作品,而不是一味摹古的传统作品。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市场发展所要求我们陶瓷艺术家的,不然必定会被市场淘汰,被历史的车轮碾灭在时间的轨迹里。

  艺术贵在创新,无论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既不要固步自封,也不要盲目接纳。还要有一个改变吸收的过程,食古不化和一味崇洋都不可取,吸收和继承不等于照搬套用,借鉴不能代替自我创造。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中应该规避简单化,克服片面性。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出现了许多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艺术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创新的优秀作品。然而,也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些人把“创新”当成了一种时髦的词汇,成为一种口头禅,他们把“创新”作为一帧标签,成为新、奇、怪的护身符;有的将陶瓷器型任意扭曲、残损,美其名曰:“创新”;有的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等画种的表现手段硬往瓷上套,青花虽越画越精细,发色却越来越浮浅;喷枪越用越灵活,画面越来越陈化;海绵越用越自如,形式却越来越呆板。这种全然不顾陶瓷自身语言特征的表现方式,也说是在“创新”。还有的使出浑身解数,洋洋洒洒在瓷上做戏作秀,遗憾的是,这并不是我们所想所要的创新。创新不是怪诞、荒谬、做作的代名词。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在很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产生的,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洗礼,才可能被社会所认可。我们客观地回头看看,我们能有多少所谓“创新”的作品经得起这些考验?大多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创新的源动力来自艺术家的理念,“新”有深刻的涵义。什么是新?最核心的是,要有新的理念,有了新理念才会有新的思想,才可能创作出新精神、新形式、新面貌的作品。作品是艺术家思想、阅历和修养的集中体现。如果思想僵化、知识陈旧、手段老式,何来创新?只有观念新,才会有作品的立意新,才会有新的形式美感。还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也应从艺术各自的材料工艺出发,应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陶瓷艺术属工艺美术,想要创新,材质、工艺、装饰材料等工艺手段首先也要有创新才行。所谓的创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新是旧的发展延续,旧是新的根茎基础。好比一棵大树,新枝叶是老枝叶发出的新生命,只有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的参天大树,才会年年有新绿。艺术的创造力体现在艺术家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和思想的境界上。艺术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如果没有新生命的延续,离衰亡就不远了。所以说,创新是艺术家的本能,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然而创新意识的形成是个奇妙的过程,有人说需要灵感。把灵感说得神玄不已。认为成功艺术家之所以创造能力很强,是他们的“灵感”很丰富,他们只要几杯杜康下肚,灵感就会如泉涌。其实,灵感是什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语见的,他说:“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灵感的内涵如此之丰富,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如上几点灵感才会产生。但是,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方向的把握,思维的活力以及智慧的培养决非短期能达成的,更何况还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基于艺术而言,不管是传统或者当代,也不管是具体还是抽象,这些都不重要,它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当今社会是个兼容的社会,包罗万象,重要是作品要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形式风格没有优劣,主要看重的是不是最适合的,除此以外,就是舍本求末。艺术是传递情感的符号,当你倾注真情,娓娓道来你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能让观者为之动容。梵高用他粗重的笔触传递他已经失控的情绪;八大那翻着白眼的独角鸟倾诉着他欲哭无泪的哀情;而徐渭的斑斑墨迹,让人分不清是血还是泪……人们的心被震撼,被征服,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所在,创新的力量所在,艺术的力量所在。

  总之,创新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之路。只有坚持下去,或许某一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此,我们应该了解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所具备的素质,这不是某个艺术家、某些艺术家、而是一切艺术家都具有的、与艺术创作相关的素质。一是为艺术而献身,二是创新精神。除了这个共性以外,同一时期同一地方的艺术家面对相同的社会生活而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就涉及到艺术家的个性了。艺术家必须具有某些素质才能成为艺术家。这个道理也是对的,某个艺术家特别优秀,创造了特殊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艺术家的个性所在。最后希望所有的陶瓷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利用陶瓷这个丰富特别的载体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主题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好作品,让世界看到当代瓷都艺术家的风貌。

  当前我国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对陶瓷产品的设计认识不够深。由于陶瓷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我们的日用陶瓷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在价格上我国有着一定的优势,这一点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因而我国日用陶瓷出口产业飞速发展,呈现大好的景象。但是由于价格低这样的情况,很多的企业只从事简单的产品加工以及销售,运作非常简单,没有自己独立的有影响的品牌意识,没有重视产品的深加工。当价格处在非常低的位置,并且产品价格很难上升时,就不能符合当前追求个性化产品的大市场,产品很难从低端转向高端个性化产品,从而不利于产品的长期发展。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飞速上升,不同的新观念正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欣赏水平整体提高,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观念正日益融入现代社会。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陶瓷产品的设计和运用,都必须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陶瓷产品的功能、结构和形式,来领会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才能令使用者品味出他们如何结合美的规律与社会时尚,有的放矢地服务于各阶层人士,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融洽和依赖。这正是我们目前陶瓷产品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市场调研与陶瓷产品设计的有机结合是陶瓷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进入WTO以后,我国的陶瓷产品出口由于价格问题先后遭遇到不止一次的反倾销,因而提高陶瓷产品的档次、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避免反倾销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成为我国大型陶瓷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许多企业必须调整经营策略,通过对国际陶瓷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分析并通过信息的搜集、综合分析,并对进口国消?者的收入、风俗和爱好等特点的调查研究,重视进口国的人性化研究、分析,使市场调研、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三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产品档次,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企业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

  我国陶瓷行业正向高端的产业发展,需要的是高水平人才,能够把陶瓷产品做出品牌的高水平人才,真正满足陶瓷行业要求的营销人才应该是一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备陶瓷产品的分类和鉴赏能力,并且能够知道陶瓷加工的技术特性和质量标准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高校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仍单纯以经济、管理、营销、策划等为主,所以学校应放宽专业口径,要求学生学习陶瓷艺术鉴赏、陶瓷工艺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最终建成跨学科型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文理结合、理工结合。高校毕业生往往难以适应需要大量经验的营销工作,区域内高校的营销专业教学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经验。对企业而言,使用缺少经验的大学生需要在时间、培训?用等方面付出很多成本,对学生而言,工作经验的缺乏也给自身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可行办法就是尽快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的相互促进、融合,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进一步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培养。在不断改善校内教学与实践条件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陶瓷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或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问到本地陶瓷企业兼职、调研,从而增加学生技能培养和经验锻炼的行业针对性。如此一来,学校便可以提供更多具有一定经验的人才,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区域内的陶瓷企业也可以借此获得急需的人力资源,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双赢。

  在提高对营销的重视程度、发掘自身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应当以良好的待遇与工作环境吸引营销人才,满足自身需求,公司内部也要培育和建设营销文化,增强营销人员的凝聚力,造就一支忠诚企业、勤奋工作、不畏困难、素质过硬的营销队伍。首先,应根据“行情”,向营销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而不要单凭主观意愿订薪酬,或者过份地强调企业内部待遇的“平衡”,与其日后被迫参与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倒不如先不吝成本地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利用人才优势构筑壁垒,回避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此外,也不要总把营销人员看作“打工仔”,要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转股、期权、赠股、折价配股、分公司参股等形式转变优秀营销人员的身份,以充分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更好地留住人才。只有由富有经验的、长期为企业服务的营销人员所组成的团队,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和关系网络,发挥关系营销模式在陶瓷营销中的优势。

  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成熟,产品的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要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实质性创新已是步履艰难,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育品牌个性化的难度。同时,伴随信息传播业的发达,生产厂家的权力正在削弱,品牌所起到的简化客户搜索产品信息的功能也在弱化,消?者已越来越不愿意为那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产品差异而支付额外的?用。这些因素都给企业的品牌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挑战和威胁并非对于品牌本身,而是对于品牌的功能或者说管理。国内陶瓷业的品牌管理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呢?首先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针对该问题所做出的管理制度的变革和策略的调整。其次,通过对强势品牌的经验总结,能够为国内企业实行名牌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强势品牌,一般被认为是那些能够特别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与繁荣的品牌。拥有强势品牌,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取消?者的忠诚和巨大的商业利润。强势品牌的管理往往包含下列重要因素:保持品牌与消?者的良好联系,使之能够满足消?者的特殊需要;对产品正确定位,把产品价格建立在消?者感知价值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品牌数目和品牌层级,维持品牌形象的一贯性;给予品牌长期而适当的支持,实施并平衡各种营销活动:管理者深刻理解品牌对于企业和消?者的意义;对品牌权益进行有效监控,维护品牌权益。

  这些因素都相互补充和促进,完善其中的一个方面,将有助于其他方面的改进。归根到底,品牌形象是存在于消?者的心目中,因此国内的陶瓷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协调企业的品牌战略。

  “瓷都景德镇”这个区域品牌是千年文化和工业文明铸就成的世界品牌,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景德镇人的、江西人的,还是中国的、世界的。因此,加强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产权保护,防止侵权,就显得十分迫切。为维护好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要着力打击假冒、仿冒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整治陶瓷市场,完善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机制,加强对景德镇陶瓷行业的监督、引导和管理,按照“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的发展构想,切实维护好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促进景德镇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类与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相关的研究文献众多。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基准,以1949—2019为时间区段,以“茶具”为主题词检索,共发现2688篇文献,其士学位论文19篇;添加“景德镇陶瓷”作为并含检索词,共检索出122篇文献,其士学位论文4篇。而以其所从属的日用瓷范畴展开检索,共发现1405篇文献,包含博士学位论文4篇,多涉及陶瓷茶具设计研究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已出版的89本专著、编著、编辑类书籍文献,从分期与分类两个方面对70年间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为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当代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研究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时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结束(1949—1977)。该阶段是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恢复期,以茶具设计为核心的主题性研究较少,多散布于史料整理、方志撰写与日用瓷生产工艺技术梳理归纳类研究中,且在发现、总结其难点与成果的同时涉及传统陶瓷茶具的生产制作问题,而后由于社会环境背景等诸多外界因素致使该阶段研究停滞。第二阶段为奠基时期,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肇始期至20世纪末(1978—2000)。景德镇陶瓷产业随社会趋势进入重启阶段,日用瓷研究领域侧重于技术性问题的突破与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构建,为其设计实践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客观技术条件。同时学界针对陶瓷史论的研究在该阶段渐成体系,使丰富的史料案例资料得以呈现,其中对代表性案例的阐释方式与思路,即工艺美术史研究范式成为后期陶瓷茶具设计研究范式的基础模板。第三阶段为发展时期,自21世纪初至今。该阶段陶瓷产业在工艺技术层面已形成完备基础,原始产业体制随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将其设计研究推向新的阶段。具体表现为文献数量的增加,相关专著、案例汇编、刊物发表已达数百篇;原本专注于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研究也与茶文化、饮食文化演进研究出现广泛介入融合的态势,多元的设计实践研究拓展了其领域研究的维度,在扩充了研究视角的同时也丰富了陶瓷艺术设计学科研究的内容。

  自1949年至2019年,与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存在关联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三大范畴,即梳理性的史论研究、回溯性的茶文化研究与试探性的实践研究,且三者之间相互为支撑。在此基础之上,已有研究文献经整理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包含景德镇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茶具史论、史料梳理类研究。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冯先铭的《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以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诗文为线索,以概述性的探讨折射了茶文化为促进陶瓷茶具演进的核心因素,此文对当代陶瓷茶具设计与茶文化研究具有启示性的意义。此外,洪奔等人校正编辑的《茶具图赞》运用图示并赋雅号官名的方式,释读了十二种茶具的使用方法及其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姚国坤等人编著的《中国古代茶具》以史料案例识别为目的,叙述了古代名窑茶具的种类与演变过程。此后胡小军的专著《茶具》与何国松的专著《茶具》在研究视角上略有不同,前者以《茶经》为依据,以朝代为主线,探讨了古代茶具的发展历史;后者以材料分类为轴,追溯了饮茶器具衍生的脉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以史料案例梳理、展示、描述为主的传统陶瓷茶具研究文献,如1987年的《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中录入了大量的设计案例与相关说明;《趣谈中国茶具》讲解了茶具发展源流、使用功能、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中国陶瓷茶具珍赏》与《茶说典藏·中国老茶具》从文物呈现、鉴赏的角度介绍了自唐代至民国近代时期的茶具图版。第二类,以景德镇陶瓷茶具史料案例佐证、回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史论类研究。如姚国坤的《中国茶文化学》、吴觉农的《茶经述评》、陈椽的《茶业通史》是此类研究的核心范例;代表性博士论文如《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都从陶瓷茶具的种类、使用、生产、供应、风俗的角度阐述了历史饮食文化背景下茶文化衍生的缘由;期刊文献则较具针对性,如《茶与陶瓷》和《“茶”与景德镇名瓷》更是试图从景德镇陶瓷器物特征的角度解读陶瓷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内在关联。这类研究虽未直接就陶瓷茶具史料案例的设计问题展开相应的分析与讨论,却建立了茶具设计与茶文化关联性研究的基础理论文本。第三类,以景德镇陶瓷茶具史料案例佐证、构筑其与海外茶文化的比较和传播研究。代表性著作如孔宪乐的《中外茶事》;博士学位论文如《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都在主张茶的文化象征特性基础上,突出以陶瓷茶具在历史茶文化范畴的开发与使用沿革为研究主线,以文物发掘和典籍论证为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陶瓷茶具为基础的茶文化发展规律;海外茶文化传播类研究则较多在明清外销瓷研究的基础之上,多为已有文献案例的再阐释研究,如《中国古代外销陶瓷茶具研究》等,都将外销陶瓷茶具进行了相应的类别划分,并以此探讨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形态和影响,可见陶瓷茶具设计跨文化研究雏形。第四类,陶瓷艺术史论类研究范式影响下的景德镇陶瓷茶具造型与装饰问题研究。如杨永善的《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关系》与《陶瓷造型三题》主张陶瓷设计的核心为造型问题,影响其功能、形式与审美;之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对陶瓷造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性研究;而后如汪庆正的《中国陶瓷研究》、王奇的《中国陶瓷实录》、张亚林等的《中国陶瓷设计史》等核心专著文献,皆通过文献整理、实物排比分类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古代各时期陶瓷艺术的沿革,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多由陶瓷器物的造型与装饰展开专论性、脉络性的论述而来,奠定了当代陶瓷艺术设计研究的稳固范式。在此影响下,至今出现了近百篇与造型装饰相关的陶瓷茶具设计类论文,虽探讨方式与内容重复性特征明显,却为陶瓷茶具设计实践研究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理论基础。第五类,景德镇陶瓷茶具设计实践创新研究和基于实践基础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创新研究。设计实践创新类研究主要聚焦于新生科技支撑、综合技法再生、综合媒材料介入、文化元素表达四个方面,且存在专著、核心期刊文献较少,学位论文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具代表性的如《陶瓷3D打印技术与实现》中所展示的3D陶瓷茶具设计与制造流程;又如《雕塑技法在现代日用陶瓷装饰中的表现》等。此外,设计方法与理念的创新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如赵兰涛等的《陶瓷盖碗茶具形式对茶性发挥之影响——以茉莉花茶为例》具备从认识论上升到方法论的研究特征;又如《现代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与实践》等,多以设计实践研究为基础,或是对经典设计理论进行分解与提炼,提出陶瓷茶具设计拓展与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