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锁窥史”之 大理石商号“元发祥”

行业资讯  2023-07-19  浏览次数: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有着瑰丽奇美的花纹图案,盛产于云南大理点苍山。我国自古赏石成风,大理石的美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乃至“君王便作图画看”。据记载,早在唐代,南诏国便将大理石作为贡品献呈上邦。此后,大理石作为贡石渐成定例。

  在古代,石工需开凿数十丈岩层才能获取大理石,工作环境异常危险,经常发生矿洞或矿坑坍塌导致人员死伤的情况。更为艰苦的是服徭役的运石人,他们需按期将沉重的大理石贡品万里迢迢运往京城,多有因疲病而毙于道者。为此,历代均有一些良心未泯的官绅为运石人的安危发声,但当权者对大理石的渴求让这些呼吁无济于事。如,明嘉靖年间,主政云南的欧阳重、蒋宗鲁先后上疏:“大理府太和苍山故产奇石,可作石屏、石床副史邵有道,擅发民匠攻山取石,土崩压死不可胜计。”“产石处所,山洞坍塌,崖壁悬陡。三四尺者,设法可获;其五六尺者,体质高厚,势难采运。且道路距京万有余里,峻岭陡箐,石磴穿云,盘旋崎岖,百步九折,竖抬则石高人低,横抬则路窄而石大。虽有良策,委无所施。”又如,明万历年间,云南提学签事邓元岳在《点苍山石歌》中写道:“朝凿暮解苦不休,诏书昨下仍苛求。前运后运相结束,道旁叹息声啾啾。耳目之玩岂少此,十夫供役九夫死。”

  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来到大理时,大理石除了继续充当贡品外,已成为一种可在户家购买的流通商品。在游记中,徐霞客自述于三塔寺南面的石工家选购大理石:“观石于寺南石工家。何君与余各以百钱市一小方。何君所取者,有峰峦点缀之妙,余取其黑白明辨而已。”同时,他发现三塔寺东面的石工聚居处已人去村空:“过寺东石户村,止余环堵数十围,而人户流徙已尽,以取石之役,不堪其累也。”

  清代,大理石进贡依旧不绝于道。康熙时,大理府通判黄无治在《澄江别驾张琴公索点苍石,无以应之,作歌代石》中无奈地写道:“匠工十指淋沥血,血侵石骨成丹青不知何代人作俑,殃害至今五遍涯。”

  晚清、民国时期,因大理石工艺品的产销形成础石(大理石俗称)一条街。《新纂云南通志》记载了这一时期大理石加工作坊的作业情况:“大理石制作处,一片丁当,凿石之声不绝于耳。计营是业者,凡三十余家,门户相对,栉比而居。石由山上采来,就材作物,作成雏形,次加雕琢,再为磨光及至磨光后,再涂上黄蜡,于是,光莹泽润,文采毕矣。是为成品,即运至大理出售。”据《万石斋大理石谱》记述,大理石加工作坊有两三百家,出现了元发祥、源盛号、源盛昌、华盛昌等10多家专营大理石的商号。通过这些商号的销售网络,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海外市场都能看到大理石工艺品的身影。

  言归于锁。元发祥商号作为百年前大理石产业链的一个节点,其经营详情已难以准确考证,但它当年理应是为了保护大理石等财物才定制的丽江铜锁。于是,丽江锁和大理石的这段缘分在今日也成了丽江文化和大理文化相互印证的实物。(尹志)